202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起专语文考试真题及答案

2025-03-03 点热度

2022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起专

语文

[单选题]1.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()

A.投降 降低 降龙伏虎

B.记载 装载 千载难逢

C.哄骗 起哄 哄堂大笑

D.埋没 埋怨 埋头(江南博哥)苦干

   正确答案:C

参考解析:A项中三个“降”读音分别是“xiáng”“jiàng”“xiáng”;B项中三个“载”读音分别是“zǎi”“zài”“zǎi”;C项中三个“哄”读音分别是“hǒng”“hòng”“hōng”,全都不相同;D项中三个“埋”读音分别是“mái”“mán”“mái”。

[单选题]2.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()

A.吸收 虚伪 刻骨明心

B.缘分 透彻 巧夺天工

C.磨灭 雕谢 任重道远

D.折腾 淘醉 大煞风景

   正确答案:B

参考解析:A项中的“刻骨明心”应写为“刻骨铭心”;C项中的“雕谢”应写为“凋谢”;D项中的“淘醉”应写为“陶醉”。

[单选题]3.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,恰当的一项是()

《新华字典》以中小学师生和广大中等文化程度的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,()兼顾各方面读者的基本查阅需求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人们()它识字,学文化。《新华字典》()无声的老师,已深深地融入进了一代代人的成长记忆之中。

A.同时借鉴当作

B.而且借助当作

借鉴作为C.而且

D.同时作为借助

   正确答案:D

参考解析:“而且”表示更进一步,前面一般有“不但、不仅”等与之呼应;“同时”表示并列关系,含有更进一层的意味,第一空应填“同时”。“借鉴”指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,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;“借助”指靠别的人或事物的帮助,第二空应填“借助”。故选D。

[单选题]4.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()

A.在历代以竹子为题材的文人画中,郑板桥的作品别具一格,极富个性。

B.现在还有一些这样的人,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深叶茂。

C.在这场抗洪抢险的艰难战斗中,广大官兵奋不顾身,始终冲在最前线。

D.作者将小说中的市井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,活灵活现,令人拍案叫绝。

   正确答案:B

参考解析:“根深叶茂”意思是树根扎得深,树叶就长得茂盛。比喻事物根基深厚,就会兴旺发达。此处应该用“根深蒂固”。

[单选题]5.下列各句中,有语病的一项是()

A.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全体队员将会在赛场上努力拼搏,继续弘扬北京冬奥会。

B.自觉遵守国家法律,认真履行公民义务,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。

C.此次民主生活会达到了统一思想、改进作风、加强监督、增进团结的目的。

D.近年来,“二十四节气”已成为网络热词,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也层出不穷。

   正确答案:A

参考解析:A项缺失成分导致搭配不当,应当是“弘扬北京冬奥会精神”。

[单选题]6.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,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()

针鼹的外形和刺猬差不多,_________。不仅背上,_________。一旦遇到敌害,它就可以蜷成一团,像刺猬一样,_________

①身上都披挂着粗硬而尖锐的刺

②这成了它保护自我的“盾牌”

③敌人也就对它无从下手了

④身体的边缘也都长满了刺

⑤全身根根尖刺一致朝外

A.⑤①②③④

B.⑤①③④②

C.①④②⑤③

D.①④③②⑤

   正确答案:C

参考解析:第一空应紧接前文描写针鼹和刺猬外形上相似的地方,应该填①,排除AB两项。第二句话具体描写针鼹的刺,有“不仅……也……”固定搭配,应填④②,③提到“敌人”,明显是第三句的内容,排除D项。

[问答题]1.

云霓

丰子恺

这是去年夏天的事。

两个月不下雨。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。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[注]之上。河底处处向天。池塘成为洼地。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。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。

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。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。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。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,弯成磁铁的形状,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儿,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。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,挥得手腕欲断,汗水还是不绝地流。汗水虽多,饮水却成问题。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,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;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,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。有钱买水的人家,大家省省地用水。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,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,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。没有钱买水的人家,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。每天愁热愁水,还要愁未来的旱荒。

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,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;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,但都变成枯草了。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。先由大河踏进小河,再由小河踏进港汉,再由港汊踏进田里。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,人们所踏进来的水,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。今天来个消息,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;明天又来个消息,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。人们相见时,最初徒唤奈何:“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?”“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!”但后来得到一个结论,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:“再过十天不下雨,大荒年来了!”

此后的十天内,大家不暇愁热,眼巴巴的只望下雨。每天一早醒来,第一件事是问天气。然而天气只管是晴,晴,晴……一直晴了十天。第十天以后还是晴,晴,晴……晴到不计其数。有几个人绝望地说:“即使现在马上下雨,已经来不及了。”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:农人依旧拼命踏水,连黄发垂髻都出来参加。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,希望它即刻下雨,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。

他们所以不绝望者,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,它们忽浮忽沉,忽大忽小,忽明忽暗,忽聚忽散,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,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。有时它们升起来,大起来,黑起来,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:“不要失望!我们带雨来了!”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,愈加拼命地踏,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,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:“落雨了!落雨了!”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:“喊不得,喊不得,要吓退的啊。”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,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,少起来,淡起来,散开去,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。人们空欢喜了一场,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早的恐慌中。每天有一场空欢喜,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。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,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。后来人们都看穿了,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,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,得过且过地度日子,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。

这是去年夏天的事,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?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。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,结集为一册书,把这幅《云霓》冠卷首,就名其书为《云霓》。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,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,而且也有几朵“云霓”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,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,勉励我们,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,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。就记述这状况,当作该书的代序。

画集《云霓》代序,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日作

(有删改)

【注】度:指华氏度。

(1)文章开头第二段对大旱场景进行了描写,试分析其特色。(6分)

(2)文中画横线处,“踏进”出现了三次,这种写法有怎样的作用?(5分)

(3)文章倒数第二段中,云霓的消长引起了村民的心理变化,请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。(8分)

(4)“云霓”在文中有多重含义,请加以简要概括。(6分)

   正确答案:详见解析

参考解析:(1)作者从久不落雨、骄阳暴晒、河塘干涸、野草枯黄等自然现象写起,表现大旱的情形,表现了干旱咄咄逼人的严峻形势,渲染了一种悲怆的氛围,衬托出人们惶恐焦虑的心态,抓住了读者的心,为后文云霓出现时的惊喜做了很好的铺垫,也为后文大热和大旱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做了铺垫。(意思对即可)

(2)用排比的修辞手法,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村里男子踏水的不易,突出地表现了人们愈加渴望下雨的心情。(意思对即可)

(3)云霓的出现让人虽在绝境却不绝望。云霓维持着人们的一线希望。云霓升起时,人们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。云霓退走后,人们希望落空,再次陷入恐慌和苦闷中。当人们看穿一切,知道即使有云霓也不会下雨,就不再“上当”,不再执着于虚无的希望,只管低头与干旱做斗争。(意思对即可)

(4)1)“云霓”是指天空中的云彩,文章中是指大旱时多次出现带给人们希望最终被人们识破的云彩,也是全文线索。

2)《云霓》是书及书中一幅画的名字,而本文是给书所写的序言。

3)虽然云霓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,让人们空欢喜一场,也使人们抛掉了幻想,但云霓就像作者的创作一样,用美好的形态给在苦痛中挣扎的、几近绝望的人们唯一的希望、安慰和勉励。以此为题,表达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怀,也希望以反映民间生活来定位自己的创作。(意思对即可)

[问答题]2.

(一)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下列问题。

梁丘据问晏子曰:“子事三君,君不同心,而子俱顺焉,仁人固多心乎?”晏子对曰:“婴闻之,顺爱不懈,可以使百姓,强暴不忠,不可以使一人。一心可以事百君,三心不可以事一君。”孔子闻之曰:“小子识之!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。”

(选自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下》)

(1)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。(6分)

(2)晏子话中的“一心”“三心”分别有怎样的内涵?(6分)

(3)孔子的话表明了他对晏子“事三君”有怎样的看法?(4分)

   正确答案:详见解析

参考解析:(1)您服侍过三个君主,君主的心志是不一样的,而您全都顺从他们,仁人难道有许多忠心吗?(意思对即可)

(2)晏子话中的“一心”指的是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观,而“三心”则指三心二意、犹豫不决的态度。(意思对即可)

(3)孔子让弟子记住这些话,晏子是用一种忠心来服侍百个君主。表明了他对晏子“事三君”的赞同。(意思对即可)

[问答题]3.

(二)阅读下面的古诗,完成下列问题。

访戴天山道士不遇[注]

[唐]李白

犬吠水声中,桃花带露浓。

树深时见鹿,溪午不闻钟。

野竹分青霭,飞泉挂碧峰。

无人知所去,愁倚两三松。

【注】戴天山:山名,在今四川江油。

(1)诗歌前两联是如何与诗题相关联的?(4分)

(2)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是怎样表达的?(5分)

   正确答案:详见解析

参考解析:(1)诗人通过所闻所见,展现出一幅自然而清幽的画面:泉水淙淙,犬吠隐隐,桃花带露,树林深幽,野鹿时隐时现,正午静寂,却未听到钟声。首联写入山所见,点出访士诗题。颔联以“时见鹿”反衬不见人,又以“不闻钟”暗示道院无人,极写山中之幽静,暗示道士已经外出,直达主题。(意思对即可)

(2)尾联表达了诗人寻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失落。诗人以问讯的方式,侧面描写“不遇”的事实,又以再三倚松寄写内心惆怅,笔势迂回,感情流转,令人回味无穷。(意思对即可)

[问答题]4.

阅读下面文字,按照要求作文。(60分)

“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”“大行不顾细谨,大礼不辞小让。”

以上古人对“大”与“小”关系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?请写一篇文章,体现你的思考。立

意自定,文体自选(诗歌除外),题目自拟。不少于600字。

   正确答案:详见解析

参考解析:

2025年网上预报名已经开始,每年各大院校招生名额有限, 学校从高到低择优录取!所以尽早开始复习备考才是最优选择。

在线客服

关闭

咨询电话
18539295701



扫描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