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析和逐川常见的修辞方法
- 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
(1) 比喻。
用乙事物来形象地比喻甲事物,甲乙两类事物应是本质相异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。 运用比喻可以使描景状物形象具体,生动可感;可以使说理论证深入浅出,透辟可信;可以 使叙事抒情引发联想,含蕴深厚。
常见的比喻有明喻、暗喻、借喻几种。明喻通常用“像、好像、如同、似”等比喻词将本 体与喻体联结起来,明快显豁,具有直接描写的作用;暗喻是本体喻体同时并举,中间多用 “是、当做、成了”等判断词作比喻词,因而能更直接、更形象、更深刻地表达本体的内容;借 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本体,因而更耐人思索、寻味,对本体的认识 也更为深刻,更为鲜明。例如:
- “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。'’(夏衍《包身工》)(明喻)
- “说来说去,是小燕子累赘我,……简直是我的绊脚石。”(李英儒《野火春风斗古 城》)(暗喻)
- “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。”(何为《第二次考试》)(借喻)
(2) 比拟。
把非人的事物或抽象概念当做人来描绘叙述.把非物的人或抽象概念当做物来描绘 叙述,就是比拟。这样的写法可以渲染气氛,能更好地传情达意,又能增强表达的形象性 和生动性,唤起联想,开阔意境,使表意更为深厚蕴藉。
比拟有拟人与拟物两种形式。拟人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,使物“人性化”;拟物是把人 当做物来描写,或把此类物当做彼类物来描写,使人“物性化”。例如:
- “毛竹年年绿,为的是等待亲人。”(袁鹰《井冈翠竹》)(拟人,“等待”原来用于写人, 现在用来写物了。)
- “看着这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……”(夏衍《包身工》)(拟物,“饲养”原用于写动 物,现在用来写人了。这就有力地表现了包身工制度下童工的非人地位。)
(3) 借代。
借用与本体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.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,就是借代。运用借代 能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,易于引起读者联想,加深感受。如叶圣陶小说《多收了三五斗》: “先生,给现洋,袁世凯,不行么?”“袁世凯”是指铸在民国初年流通的一种钱币上的标 记一-袁世凯的头像。如此称呼银币,是借用了它的特征,既生动形象,又新颖别致。
借代中的借体往往带有褒贬倾向,或憎或爱,或抑或扬,因此运用时应注意区别对象, 掌握分寸。借代通常有对代与旁代两种。对代指借与本体事物相对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本体事物的名称,如特指与泛指相代、部分与全体相代、具体与抽象相代、原因与结果相 代;旁代指借伴随的事物的名称代主干事物,如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本身、以事物的所在 或所属代事物本身、以事物的作者或户地代事物本身、以事物的材料或工具代事物本身。
(4) 夸张。
根据表达需要,对人、事物或其某些方面作尽力扩大或缩小的描述,就是夸张。运用 夸张可以极力表现特别强烈的感受和极为浓烈的感情,或突出强调人或事物某方面的特 征,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,产生强烈共鸣。一般只适用于文学作品,不宜用于精确性、科 学性很强的文体中。如:
李杵头这人,盐水泡鹅卵石也能下酒,哪一顿桌上没酒眼睛就鼓起来了。
通过“盐水泡鹅卵石”的夸张,形象地突出了人物嗜酒如命的特征,给人留下的印象 极深。
夸张一般有扩大、缩小两种。所谓扩大,是指将人、事物的某些特征往大、多、长、高、 深、强等方面进行描写;所谓缩小,是指将人、事物的某些特征往小、少、短、低、浅、弱等方 面进行描写。例如:
- “肚子里一点油水也没有,馋的,连跑过去的猪都想啃一口。”(张辛欣《我们这个年纪 的梦》)(扩大夸张,人物馋劲之强烈被夸张渲染得无以复加,令人掩卷难忘。)
- “生怕这气大了,吹倒了姓林的;气暖了,吹化了姓薛的。"(《红楼梦》)(缩小夸张,用 “气大吹倒了”来夸张形容林黛玉的“弱不禁风”之态,用“气暖吹化了”来夸张形容薛宝钗 肤色的洁白、细嫩、丰盈,不仅奇特,而且诙谐有趣。)
(5) 排比。
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,意义相似或相关,语气一致的词、短语、句子或分 句等,成串地排列起来以表情达意,就是排比•排比的作用是:结构形式整齐匀称,音律节 奏有力而铿锵,语言气势贯通酣畅。用以写景状物,可以使景物毕现,情景交融;用以写 人,可以细致入微,使人物形神兼具;用以抒情,可以淋漓尽致,畅达奔放;用以议论,可以 把道理阐述得全面深刻。例如:
我恨的是这时代的病象,什么都是病象:猜忌、诡诈、小巧、倾轧、挑拨、残杀、互杀、自 杀、忧愁、作伪、肮脏。我不是医生,不会治病,我就有一双手,趁它们活灵的时候,我想,或 许可以替这时代打开几扇窗,多少让空气流通些,浊的毒性出去,清的洁净的进来。
作者连用十几个词进行排比,将他极度憎恶的时代病象一一罗列出来,以此表现他要 疗救病象的决心。
(6) 对偶。
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,字数相等或相近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类、相关或相反的意
思,就是对偶。对偶可以使语句形式整齐,结构匀称,看起来醒目,读起来顺口,听起来悦 耳,并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,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。文章中的对偶,一 般说,形式比较灵活,但务求整齐匀称。例如鲁迅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:“自己背着因袭 的重担,肩住了黑暗的闸门,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,此后幸福的度日,合理的做人。” “背着因袭的重担''与“肩住黑暗的闸门''形成了对偶,尽管对句多了个“了”字。
(7) 设问。
先提出疑问,然后自己回答,或者光问不答,就是设问。运用设问可以引人注意.启发 思考,增强语气,引出下文,并使文意和言语波澜起伏,跌宕有致。例如郭小川的诗歌《出 钢的时候》:“呵,那里喷出仅仅是钢花吗? /不,那是伟大的思想的火花! /呵,那里闪耀的 仅仅是火花吗? /不,那是豪情壮志所织成的彩霞! /呵,那里仅仅是钢水出炉吗? /不,那 是无穷的生命力的迸发!''层层设问,层层作答,表达了对劳动创造和现代工业文明的礼赞 之情。
(8) 反问。
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,就是反问。反问用不着回答,答案已包含在问语中。 运用反问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,以加强语气,引起读者的深思或共鸣。反问有以肯定形式 表否定和以否定形式表肯定两种。
- 修辞方法之间的区别
(1)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。
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,重点在喻;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模拟本体,重点在“拟”。 此其区别之一。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有主、从之分,不管本体岀现与否,喻体都必须出现;比 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,浑然一体,本体必须出现,拟体一般不出现。此其区别之二。 例如:
女人坐在小院当中,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。苇眉子又薄又细,在她的怀里 跳跃着。
句中的“苇眉子”是本体,“跳跃”是拟体“人”的动作,将物人化,是比拟,而“人”这个拟 体不出现。
(2) 排比和对偶的区别。
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的并列,在结构上要求大体相似,字数上要求基本平衡;对 偶是两个语言单位的对称,在结构上要求对称,字数上要求相等。此其区别之一。排比经 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,排比句互相衔接,给人以紧凑、密集之感,不避重字;对 偶的上下两句尽量避免同字重出。此其区别之二。排比用字不计平仄对仗;对偶讲究平 仄对仗的工稳。此其区别之三。例如:
泪是丰碑,泪是誓言,泪是动力,泪是火焰。
四句话并列,结构大体相似(主谓宾),“泪”“是”重复出现,用字不计平仄对仗,平仄声 字搭配随意自由。
(3)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。
反问要求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,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。此其区 别之一。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;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,引起注意,启发思考。 此其区别之二。反问只问不答,答在其中;设问有问有答,自问自答。此其区别之三。反 问通常有反诘副词“难道"、“岂不"之类,设问则没有。此其区别之四。例如:
- 就说蒋筑英吧,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,难道他入党的志愿,也一定要等到他 死后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么?
-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,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,靠的是什么?最 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、技术的力量。
用上述四条区别标准去衡量①②两句,可知①为反问句,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
思;②为设问句,胸有成竹,无疑而问。
(4) 反复和排比的区别。
反复的语言单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反复,排比是三个语言单位以上。此其区 别之一。反复的各语言单位的意义是相同的,排比的各语言单位的意思是相关的。此其 区别之二。反复的部分是同语重出,排比的各语言单位只有个别字词相同。此其区别之 三。例如:
等待着,等待着,载着你遗体的灵车,碾过我的心;等待着,等待着,把一个前方战士的 崇敬献给你。
四次反复使用“等待着”,以表达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悲痛之情。
(5)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。
借代建立在两事物“相关”的基础上,重在指称;借喻是建立在两事物“相似”的基础 上,重在描绘。此二者区别之一。借代不能换成明喻的形式,借喻可以换成明喻的形式。 此二者区别之二。例如:
- 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”(刘禹锡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)
借“帆”代“船”,以部分代全体,因为“帆”是“船”的一部分,二者有相关性。不能换成 明喻。
- “牛马当了整五年,崔二爷没给过一个工钱。”(李季《王贵与李香香》)
以“牛马”借喻王贵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,二者有相似性,可以换成明喻的形式:王贵 过着像牛马一样的生活。
3.修辞方法的综合使用
在语言实践中,一段话里往往综合使用几种修辞方式,有的两种修辞方法连用,有的 是兼用几种修辞方法,有的是兼连交用,形式多种多样。例如:
霎时间,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海,四面八方,电灯明亮,就像千万颗珍珠飞上了 天去!
“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海”是暗喻,“像千万颗珍珠飞上了天'‘是比喻兼比拟。
2023年网上预报名已经开始,每年各大院校招生名额有限, 学校从高到低择优录取!所以尽早开始复习备考才是最优选择。报考咨询:18539295701(微信同号)
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