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常考易考点(6)

2023-03-04 点热度
语言的表达与运用

语言的表达与运用

语言的表达运用讲究准确、鲜明、生动、简明、连贯、得体。前五点,是对语言自身的要 求;得体则是要求语言运用要符合外部环境。

  1. 准确

准确指在正确理解文意、句意的基础上,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、内容要点、中心思想, 按照题目的要求,使词语运用、句式选择、语气选择等符合表达目的。准确在语言运用的 各种题型中均有考査。语言的准确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(1) 符合特定的情境。如:

轻风扶细柳,淡月失梅花。

其中“•扶”和“失”二•字用得相当准确。“扶”字把“轻风”人格化了,形象地描绘出了“轻 风''徐来、柳枝拂然的柔态,给人以柔美之感。用一个“失”字,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 融的情景。

(2) 符合事理及对象。即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,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。

(3) 正确使用口语、书面语。口语通俗易懂,书面语庄重典雅,它们并无优劣之分,只 是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已。口语、书面语的转化。复述或转述的重点的转化,还要注意转述 时间、地点、对象等具体情况。

(4) 准确表达范围、程度及心理。如:

有一个贝壳迷花了十年的心血,收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。

“收集"用得不准确。“花了近十车南心血”说明找寻的难度应该很大,所以,用“搜集” 更准确。

  1. 鲜明

鲜明是指用词造句都能明白、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,不模棱两可,不含糊其辞。要注 意词语的感情色彩。要注意精心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和不同语气的句子,把自己的褒 贬好恶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来;要力求语言通俗明白,不生造词语,不用冷僻词语,不随便使 用文言词和文言句式;要尽量使用简洁明快的短句,不随便使用结构复杂、晦涩难懂的长 句。具体要求是:

(1)精确选用词语。在选用词语方面,不同感情色彩词语的选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。 在表达时,自己不同的态度与感情,可以通过词义的褒贬来实现。感情色彩鲜明的褒贬义 词语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,那些感情色彩不鲜明的中性词,只要结合好语境,同样也 可以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,增加语言表达的鲜明特点。表达时如果能做到色彩鲜明,则可 以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特征。如:

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。能不忆江南?

该词仅用两句就描绘出朝霞出现在东方时,江边的花儿比火焰还红,春天到来后,江 水就像草那样碧绿的图景。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风景画面。通过一系列 色彩词的使用,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。

(2)恰当选用句式。在语言表达中,要注意句式的变换,一定的句式表露一定的感情, 句式变了,句意也会产生的变化。如:肯定的语气表明观点,可体现自己态度的坚决;双重 否定、反问句式可加强语气,使自己观点的表达更加鲜明而强烈。句子形式整齐,声音和 谐,气势贯通,意义鲜明,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,能给人以深刻而鲜明的印象。散句则句 式灵活而富有变化,长短不一,自由活泼,生动感人,使用散句能使语气舒缓,舒卷自如。 另外,如能恰当地使用反问、排比、对偶等修辞,也能增强语言的鲜明感。

  1. 生动

生动指具体形象.新鲜活泼。生动,往往是以准确、鲜明为前提的。有时做到了准确、 鲜明也就做到了生动;而离开了准确、鲜明去片面追求生动,就会给人矫揉造作、华而不实 之感。要注意恰当使用动词、形容词,从形、声、色等方面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摹,给人以 身临其境之感;要注意运用比喻、拟人、借代、夸张、双关等修辞方法,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 灵动性,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;要注意句式的整齐匀称,讲究音节的押韵和谐,力求 语言的声律美,让人读起来上口,听起来悦耳。

具体要求是:

(1) 恰当选用词语。使用表现力强的词语或色彩浓重的词语。使用的词语具有生动 传神的表现力,可把词语用活。如宋祈的《玉楼春》的词句:

绿杨烟外晓寒轻,红杏枝头春意闹。

该句运用了通感手法,一个“闹”李使视觉和听觉得到沟通,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枝头繁 花竞放,蜂蝶纷飞,春意盎然的景象。

(2) 恰当选用句式。语言表达中,相同的意思,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,就有不同的表达 效果。在句式的选择中,应注意特殊句式、常用句式、长句短句、骈句偶句、陈述句与疑问 句的穿插交错,注意语句的整散、错综变化、语气、倒装等方面。如:

射箭要看耙子,弹琴要看听众,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?

第三分句本可写成“写文章做演说也要看读者看听众”,但作者却换用反问句式,形成 整散结合,同中见异的修辞效果,使语言显得活泼多姿。

(3)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。语言表达要生动就应该选择那些具体的、形象的、新鲜的、内 涵丰富的和能够调动人的感官体验的词语。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,可以使语言更生动、准 确、鲜明,增强语势。如比喻使事物更形象生动;比拟把事物人格化,使描绘对象色彩鲜 明、生动形象、表意丰富;排比可加强语势、充实内容、加重感情;反问是为了强调;夸张是 为了强调和突出,以加强语气、烘托气氛、增强表达效果;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, 表意凝练、抒情酣畅;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。如:

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,这是杰克-弗洛斯特的名片。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 住户很客气,每年光临之前,总要先打个招呼。(欧-亨利《警察与赞美诗》)

语段中把“枯叶”比作“名片”,生动新颖,把冬天拟人化,使它具有人情味,语言富有幽 默感,正好体现出苏比早就想好了自己的冬季寓所而并不畏惧冬天的心情。

  1. 简明

简明是指语句表意时,在清楚表达意思的前提下,要力求简要明白。简要指不重复啰 嗦,不拖泥带水;明白指表达没有歧义费解之处。用一句话来概括,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 的语言,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,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的效果。要做到用语简

明,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,省去不必要的重复。

看下边这几句话:

  1. 你们好心肠要好到底,我们上礼拜的一块钱总得补给我们。
  2. 构成人体细胞的各种原,子,,取号扌饭菜,然而它们在人体内已不再是饭菜了。
  3. 《毁灭》?我记得不知一本什•么.杂•志上介绍过,说是一本好书。
  4. 老渔民长得高大為卖,看样•子.有六十岁左右.嘴巴下留着一把花白胡子。
  1. 的第一个“我们'‘应删掉。②“取自"有“于”的意煎,,再加上“于",重复。③"什么”已 包含疑问的意思,加上“不知”语意重复。④“嘴巴下”多余。
  1. 连贯

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。一篇之中,先说哪一段,后说哪 一段;一段之中,先说哪一句,后说哪一句,都要作通盘考虑,合理安排,尽可能使文章语意 畅达、前后贯通,一气呵成。要使文章语言连贯,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话题要前后统一。每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,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; 每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,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。如果在几句话或几段话中间插 入与这一话题或这一•中心无关的话,就会造成意思的跳跃或中断•导致话题转移,影响语 言的连贯。如:

到今年2月初,原定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,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《北京 大学学报》上。这虽然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,但它的巨大意义是不难理解的。在长达1.6 亿多年的中生代 尤其对了解恐龙在6000多万年前灭绝的原因,更为重要。而这些研 究均极为困难,因为很有用的研究材料太少了。

这段话主要是说明研究恐龙蛋化石的重大意义,后边突然插入“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 难”一句,致使话题转移.影响了语言的连贯。

  1. 表述角度要一致。说明一个意思,描述一个对象,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,包括时 间角度、空间角度、人称角度等。一句话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句话•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 一致。如果叙述角度不断变换.就会影响语言的连贯。如:

1936年12月9日,欲赴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西安学生,在兀座城门均被国民党关闭 的情况下,于中正门(今解放门)向军警发动了强大的宣传攻势,终于感动守城军官及门 卫.打开铁锁,冲出城门,奏响了震惊世界的“西安事变''的序曲。

前边凡个分句叙述的是“西安学生”,“打开铁锁”则承前省略换成了 “守城军官及门 卫”,后边“冲出城门”则又转回了“西安学生”,这样换来换去,影响了语言的连贯。如果在 “打开铁锁”后断句,在“冲出城门”前加上“学生们”,语言就连贯了。

  1. 语言要衔接紧密。注意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,是保持话语连贯的一个重要条 件。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主要指恰当使用关联词语、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、适 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等。如:

1993年初,李广岭发现他收集到的一枚蛋化石很有些奇特。这枚较小的蛋化石,显 得有些扁,直径为9厘米,约重450克,蛋^壳,完,整,.瘟有裂纹,比跟它向辉人♦、南宴京。,

第一句只说他发现“一枚蛋化石很有些奇特”,紧接着却说“这枚较小的蛋化石”,“较 小”在前边没有交代,很突然,致使语意表达不连贯。

  1. 得体

所谓得体,就是适合语言环境,用语恰如其分。“得体”之“体”,既不是指文体,也不是 指语体,而是指在书面或口头交际中的遣词造句用语,务须恰如其分地表达意思。程度的 深浅,色彩的浓淡,范围的大小,语气的强弱等,均要做到分寸感强,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。 这是语言运用的最高标准,以此求得语言运用的最佳效果。运用语言得体•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考虑:

  1. 明确目的,有的放矢。说话也好,写作也好,都有一定的目的,或叙述事件,或说明

    事理,或描述现象,或抒发感情,等等。因此,在动口说话或动笔写作之前,先要明确目的。

    比如夏衍的《包身工》,主要是反映包身工被人压迫、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.揭露帝国 主义勾结中国的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现象.因此,选用了许多能达到这一 目的的词语和句式。第一段就很典型:

    旧历四月中旬.清晨四点一刻,天还没亮•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 起身了。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:“拆铺啦!起.来!”接着, 又下命令似的高叫:"'芦柴棒',去烧火!妈的.还躺書.務初I”,

    ,成二夜二方商写包身工,他们“睡在拥挤的工房里”,“天还没亮”就“被”人像牛马一样 “吆喝”着起床。被动句式及“吆喝”的选用,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。另一 方面写带工老板,他们则是“大声地呼喊”,“下命令似的高叫”,而且喊叫的都是一些命令 式的短句。词语和句式的选用,同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带工老板的凶残、狠毒。

    (2) 看准对象.讲究分寸。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,既有说或写的一方,也有听或读的一 方。因此,说写者就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而要从对象的年龄、职业、思想、性格等特点 出发,说恰当的话,即所谓“对什么人说什么话”。

    冰心先生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。有个小朋友读过她不少文章,很敬重她。有一次 见到她,这个小朋友问:“冰心奶奶,您今年几岁了? ”“几岁”是问小孩子的话,用问小孩子 的话来询问一个七八十岁的德高望重的老奶奶,不得体。如果说成“您高寿?”或“您多 大年纪了?”就比较得体了。鲁迅写文章时很注意这个方面,他在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中,转 述别人的话时,就直接称“刘和珍”,自己叙述时则称“刘和珍君”,表现了对她的敬重。

    (3) 适应场合,巧妙用语。场合,既指一定的时间、地点构成的总体氛围,也指交际当 时的自然情景和社会情景。所谓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”,所谓“因境设辞”,指的就是要适 应不同的场合,说话用语巧妙自然。

    场合有种种不同,或悲痛,或欢乐;或正式,或随意;或紧张繁忙,或轻松愉快,等等。 不同的场合,对语言运用有不同的要求。一般说来,在悲痛的场合,应该严肃、认真,不宜 说些无关痛痒的笑话;在欢乐的场合,应该高兴、愉快,不宜唠叨自己的苦恼、不满。

2023年网上预报名已经开始,每年各大院校招生名额有限, 学校从高到低择优录取!所以尽早开始复习备考才是最优选择。报考咨询:18539295701(微信同号)

免费领取成人高考学习资料

姓名:*

电话:*

在线客服

关闭

咨询电话
18539295701



扫描二维码